
日期: 2025-08-19 14:35:18
在企業“走出去”的浪潮中,ODI備案是打通跨境投資通道的關鍵環節。然而,不少企業因對政策細節的“想當然”,在備案路上屢屢碰壁。以下五個典型失敗案例,或許能為正在籌備ODI備案的企業敲響警鐘。
“材料差不多就行”的輕視心理最致命。某制造業企業首次申報時,誤將境外子公司的英文章程直接提交,忽略了官方要求的“中外文對照公證件”。工作人員反復強調的“翻譯件需經公證處認證”被當作“可選項”,最終因核心文件不合規被駁回。更有企業想當然地認為“集團內部投資無需證明資金來源”,未提供母公司近三年審計報告,導致備案卡在資金真實性核查環節。
    
對審批流程的“經驗主義”認知同樣坑人。一家互聯網企業照搬三年前的備案經驗,未察覺商務部門已更新“境外投資敏感行業清單”,其計劃投資的境外游戲直播平臺已被列入限制類,提交材料后直接因“行業不符”被拒。還有企業誤判屬地審批權限,將涉及能源領域的大額投資向區級部門申報,殊不知此類項目需省級主管單位初審,白白浪費兩個月時間。
細節把控的“想當然”更易被忽視。某跨境電商企業在填寫《境外投資申請表》時,想當然地將“投資標的公司注冊地址”簡寫為英文縮寫,未按要求標注完整的街道門牌號;另一家企業因境外合作方股權結構變更未及時更新材料,在最后審核環節因“信息時效性不符”功虧一簣。這些看似微小的疏漏,實則觸碰了審批中的“細節紅線”。
一次次失敗不僅消耗企業的時間成本,更可能錯失海外市場機遇。其實,ODI備案的政策要求雖嚴謹,但并非無章可循。舒心企服深耕跨境投資服務多年,熟悉各審批部門的審核標準與流程細節,能從材料合規性校驗、敏感行業風險篩查到動態政策解讀提供全流程支持,讓企業避開“想當然”的陷阱,高效完成ODI備案,真正實現“走出去”的省心與安心。
上一篇: ODI備案流程中的上市公司辦理流程
下一篇: ODI備案材料造假,企業負責人或擔責